行研 | 医疗影像上游“卡脖子”有多痛,寻找一只高质量国产CT球管
过去十年,我国CT市场稳步增长,2019年CT销量约4,000台。2020年初爆发,CT被广泛应用于的诊断,全国CT销量突破7,200台,2021年也超过了7,000台。2020和2021两年配置的CT台数,超过前5年(2014-2019)CT销量的总和。截止2021年底,我国CT保有量已达48,000台。其中,带来的CT销量爆发主要是来自发热门诊采购,这部分基本是由财政拨款购买的低端(16排)CT。很多人分不清CT“排”和“层”的关系,简单来说,“排”(detectorrow)指的是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,有多少排探测器,就是多少排CT,这是一个硬件性参数。而“层”(slice)指的是CT数据采集系统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,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图像的层数,反映了CT的扫描功能,是一个功能性参数。言归正传,带来的增量采购基本都是16排低端CT,而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配置的仍是进口中CT。从国内CT市场格局来看,国产CT品牌(包括联影、东软、安科、明峰等)近年来市场提升;但在中CT领域,尤其是(128排)及超(256/320排)CT中,仍以"GPS"(GE,Philips,Siemens)等老牌进口厂商占主导。二、CT球管:医用CT的“心脏”,研发和生产壁垒高1.球管是CT设备的部件。
对图像质量影响很大CT机种类多样,功能有高下之分,但基本构成是一致的。其工作原理是用X射线对人体检查部位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,当X线束射向人体时,部分射线被吸收,部分射线穿过人体被探测器接收,探测器将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,再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,经模拟/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,输入计算机处理,终得到CT图像。为实现这一成像过程,CT机需配备相应的功能部件,主要包括扫描系统、计算机系统、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台。扫描系统是CT功能实现的基础,其是产生X射线的发生器和球管,及接受和检测X射线的探测器。(1)发生器:为球管提供工作电压和球管灯丝工作电流;(2)球管:又叫X线管,是产生X射线的部件,CT设备的信号源载体;(3)探测器: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部件,将X射线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。对CT而言,球管、探测系统和重建算法是对图像质量影响大的三个组件。2.球管结构十分复杂,工艺改进的重点在于提高散热效率在CT的组件中,探测器已经实现国产突破,联影的探测器更达到了先进水平;发生器国内起步较晚,但也已实现了中低端产品的国产化,技术与差距较小。只有球管,由于生产壁垒极高。至今未能真正实现国产化。
为什么球管这么难做?我们有没有可能制造出高质量、稳定的国产球管?要回答这些问题,首先要知道球管的结构以及生产过程。球管类似一个巨大灯泡,只不过发出的是不可见的X光。产生X射线的经典方式即在真空管中加热灯丝,灯丝周围形成电子云,加高电压时,电子在电压产生的电场和真空条件下向阳极移动,产生高速电子流,轰击阳极靶,从而产生X射线,这就是球管工作的基本原理。相应地,球管的基本结构包括:(1)阴极:由灯丝、聚焦罩、阴极套和柱芯组成,作用是发射电子,并聚焦高速电子束。聚焦罩是铁镍合金制成的矩形槽,使电子进行聚焦,避免电子到处乱飞。(2)阳极:分为固定阳极和旋转阳极,除骨科C臂机外,目前基本都使用旋转阳极。旋转阳极由靶面、转子、轴承组成,靶面接受电子轰击,散发热量,并通过一定的靶角反射出X射线;转子负责带动阳极靶转动,轴承支撑转子旋转。(3)管芯壳:阴极、阳极和轴承封装在管芯壳中,以保证球管一定的真空度。以上三者构成管芯,外面还有一层保护管芯的管套,管套内充满绝缘油,留有窗口用来发出射线。